
◇2018年4月,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南是海洋大省,要堅定走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培育新興海洋產業,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發展海洋科技,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推進“智慧海洋”建設,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強省。要嚴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立健全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
◇在總書記的囑托和指引下,海南奮力開展海洋強省建設實踐。在產業培育上,努力釋放高質量發展潛力;在科技創新上,努力研發裝備推動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在生態保護上,努力加強系統防治修復守護“藍色家底”。
◇當前,海南正著力推動海域管理模式從平面向立體、從二維向三維轉變,創新解鎖立體用海新模式。
◇今年6月,“深海一號”大氣田二期項目全面投產,我國最大海上氣田建成。目前,“深海一號”大氣田已經達到最高產能設計狀態,年產氣量有望超過45億立方米。
◇依托自然資源稟賦,瞄準深海能源開發這塊“硬骨頭”,海南以推動關鍵裝備自主制造和產業化為目標,聚焦水下采油樹等關鍵裝備,逐步形成從實驗研發、總裝測試到產業化應用的完整鏈條。
◇2024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省近岸海域水質持續為優,海水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為99.9%,重點珊瑚礁、海草床生態系統均處于健康狀態,多項指標達到保護治理以來的最好水平。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馱千年帆影,載萬邦舟楫。海南管轄的約200萬平方公里“一脈藍壤”,曾托舉過古時悠悠明月,在浪谷間刻下絲路密碼,今亦成為自貿港吞吐寰宇的底基。
2018年4月,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南是海洋大省,要堅定走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加快培育新興海洋產業,支持海南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著力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發展海洋科技,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推進“智慧海洋”建設,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強省。要嚴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立健全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
2018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印發,支持海南深度融入海洋強國重大戰略,高起點發展海洋經濟,布局建設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在總書記的囑托和指引下,海南奮力開展海洋強省建設實踐。在產業培育上,努力釋放高質量發展潛力;在科技創新上,努力研發裝備推動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在生態保護上,努力加強系統防治修復守護“藍色家底”。
向海而興,讓古老海疆迎來新生。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破浪成形,海洋科技成果不斷創新轉化,海洋生態底色愈擦愈亮……海南,正擘畫一幅向海圖強的美好藍圖。

我國首艘設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號”抵達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南山港公共科考碼頭并正式入列(2024年12月29日攝)趙穎全攝/本刊
陸海互動 開發海洋
錨定建設海洋強省的目標,海南著力抓好海洋開發,向海洋要生產力、求新增長點,努力形成陸海資源、產業、空間互動協調發展新格局。海南提出,在2023年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礎上,海洋生產總值占比穩步提升,至2026年達到40%。
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研究院院長張信芳表示,海南的規劃是堅持陸海統籌、資源融通,注重創新驅動、高效協同、產業更新、人海和諧與合作共贏。
——分層設權,立體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今年2月18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近海,一個長18米、直徑3.6米的白色“巨罐”——海南海底智算中心數據艙,穩穩沉入30余米深的海底,與此前的海底數據中心成功鏈接。由此,“陸數海算”模式再添新軍。
“陸數海算”即數據在陸地產生、計算在海底完成,利用海上風電直供綠電、海水冷卻等技術降低海底數據中心的碳排放,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處于數字時代與海洋經濟交匯點的“陸數海算”,科學利用海洋資源,書寫了海洋新質生產力的新篇章。
海南海底智算中心是全球首個海底智算中心,投入使用后,已完成675PFlops的高質量算力集群建設。正式啟用后,將整艙交付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其綜合算力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海底智算中心運行良好。經過數月引流,已服務百余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用戶逾千人,滿足了日常教學、科研和企業大模型研發等多元算力需求。”并行科技副總裁趙鴻冰說。
“該項目也為海洋經濟開辟了立體發展新路徑。”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廳長賈文濤介紹,作為省內首例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出讓項目,它只占用海床,海水與海面空間仍可服務于其他產業。海底數據中心將與海上新能源、海洋監測、海洋牧場等深度融合,推動海域資源集約開發利用;其水下電力、監控等系統的應用,將重塑高端海洋工程與電子信息產業格局,成為海洋云服務、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海洋開發,制度先行。海南不斷加強海洋領域制度供給,制定與國際規則、慣例接軌的海洋經濟規劃、條例、規定,持續強化陸海主體功能及空間功能協同,加強海域立體分層使用。2023年3月,海南率先破冰,印發《關于推進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的通知(試行)》,明確將海域空間精細劃分為水面、水體、海床、底土四層,可以分層出讓使用權。這一創新舉措,迅速得到各方關注。在充分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海南將這一創新固化提升為法規。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為海域立體分層設權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當前,海南正著力推動海域管理模式從平面向立體、從二維向三維轉變,創新解鎖立體用海新模式。除海底數據中心外,還有3個典型項目也嘗到了立體用海的甜頭,它們如同一個個3D模型,鑲嵌在海南的海域之中。
在三亞,跨寧遠河連通通道工程分層使用海域:水面建橋、水體用于施工圍堰,它的不動產權證宗海圖上,首次明確標注了重疊用海的范圍;三亞月亮島市政接駁工程只需底土埋管道,便精準申請了約1.18公頃的底土空間,它的不動產權證首次明確標注了具體的“用海空間層”;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大角灣砂質海岸后方(陸域)水產養殖集中取排水工程,使用水體和底土兩層,其不動產權證首次明確了用海空間層的“高程范圍”(相當于精確的樓層高度),為未來上下層用海劃清了界限。
——新興引領,帶動現代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海南陵水海域,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傲立藍海。2021年6月正式投產以來,平臺開采的深水天然氣經海底管道源源不斷匯入全國天然氣管網。
今年6月,“深海一號”大氣田二期項目全面投產,我國最大海上氣田建成。目前,“深海一號”大氣田已經達到最高產能設計狀態,年產氣量有望超過45億立方米。
此外,海南正在加快深海油氣增儲上產,重點推進陵水17-2氣田全面投產,加快樂東10-1等氣田開發利用。
海上風電產業也迅速崛起。目前,大唐海南儋州1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一場址60萬千瓦已并網發電,二場址60萬千瓦預計下半年開工。“相較于陸上風電,海上風能資源豐沛、發電效率更高,適宜集中連片開發。海南海域廣闊,未來風電場可不斷向深遠海挺進。”大唐海南公司海上風電事業部綜合部主任劉剛說。
“海上風電海南造”正在加速推進。在洋浦海上風電產業園,設備已實現自產自用;東方、儋州、臨高等市縣圍繞風電產業引入葉片、塔筒、海纜等上下游制造企業,開啟產業全鏈條布局。
海南省海洋廳廳長李東嶼說,“海上風電應用場景的重要支撐是深海高端裝備制造,后者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綠色低碳,居于產業鏈核心地位,集群效應顯著,相關新興產業能夠有力帶動現代海洋產業轉型升級。”
2025~2027年,海南加快構建具有特色和優勢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具體方案包括: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加快海洋油氣礦產增儲上產,開展重點區域“多氣合采、多能利用”潛力評價和深海油氣田開發關鍵技術研發,積極推進重點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生產性試采;做大海洋新能源產業,謀劃推進海上風電制氫制醇及加注一體化示范工程;發展特色化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健全深海油氣裝備測試能力,推動鉆井儀、水下采油樹與高附加值油服產品本地生產。
——陸海全域,建設三產融合現代化海洋牧場。
海南島西南角,自樂東黎族自治縣龍棲灣啟航,深入大海約8海里,便抵達其中一座宛如郵輪的海洋牧場平臺。龍棲灣普盛海洋牧場總規劃海域350公頃,不僅配備4個智能養殖旅游平臺和50個智能養殖網箱,還建有加工廠和科研中心等陸域設施,此前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第八批)。
“平臺愿景是可漁可娛。”海南普盛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才喜說,公司正持續推進平臺二期建設,屆時養殖規模與平臺面積將進一步擴大,并將提供海上住宿、餐飲、垂釣等休閑娛樂服務,打造樂東“海域+陸域”全域型智慧海洋牧場新業態,為游客提供更豐富體驗。
林才喜說,深挖海洋一產、衍生三產、帶動二產,將實現三產融合創新,促進漁民增收,改善民生,成就名副其實的海洋牧場、藍色“糧倉”。
近年來,海南努力升級海洋傳統優勢產業,推進海洋漁業與水產品加工產業提質增效:拓展深遠海養殖,重點培育南繁育種、精深加工、集散貿易、漁旅休閑等多元業態。
目前,海南正積極推動三亞崖州灣、儋州峨蔓、瓊海潭門、澄邁馬裊灣、東方四更等5個海洋牧場建設,同時拓展深遠海捕撈,高標準推進新材料和生態友好型漁船更新改造。

從“深海一號”能源站高點俯瞰平臺(2025年4月攝)新華社發(中國海油供圖)
打造國家海洋科創“實踐場”
南海是我國海洋科技的“天然實驗室”。海南以深海為考場、以制度創新為引擎,著力打造國家海洋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沿“實踐場”。依托自貿港制度和天然海域優勢,海南建立科研項目獎勵、計劃管理改革、產學研聯合攻關、開放共享園區等制度,實現基礎科研布局、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測試應用的閉環銜接,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國家海洋戰略支撐能力。
創新要素協同匯聚藍色動能。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在于將基礎科研、企業研發、政策引導和園區集聚等多類要素有機銜接。海南圍繞建設海洋強省目標,通過專項規劃引導科研方向、通過科研計劃管理改革明確責任分工、通過獎勵激勵制度調動企業研發熱情、通過園區集聚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高效互動,努力形成從實驗室攻關到企業轉化再到產業應用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2022年4月,《海南省先進裝備制造首臺套獎勵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印發,支持具有行業引領和技術創新的首臺套裝備研發制造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立項,在項目驗收通過后給予獎勵,按照項目總投資的30%給予獎勵。“海南在獎勵激勵制度上的創新,點燃了我們的創新熱情。”海南獅子魚深海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團隊負責人謝楊冰說,該公司研發的深海拖曳系統,正是入選項目之一。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海南自貿港的重點園區之一,致力于建設成為有效服務“國之大者”的“南繁深海科創標桿”。按照《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海南省推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重點發展深海科技等產業,構建國際化產業生態體系。
在這里,創新力量正加速匯聚。“我們聚焦深海科研的‘卡脖子’技術和關鍵部件,搭建了開放共享的科研試驗和轉化平臺。”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這里已吸引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國家隊”和龍頭企業扎堆落戶。截至2025年一季度,園區已匯聚1200余家涉海企業,其中20余家深海高端裝備制造重點企業形成集群態勢,持續碰撞出創新火花。
挺進深海探秘萬米深淵。海洋科技的疆域不止于海面。更難的挑戰是,走向地球最深邃的“無人區”,以“中國深度”重塑人類對深海的認知。海南努力在深淵探索等方面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海洋科技基礎研究能力,逐步形成以我為主、開放共贏的深海科學研究體系,推動我國在國際海洋科技合作與全球海洋治理中發揮更大影響力。
三亞南山港,科考船的汽笛聲此起彼伏。這個昔日的貨運港口,已成功轉型為深海科考母港。憑借距離千米水深海域僅164公里的天然優勢,科考船朝發夕至,直抵深海作業區。
2020年以來,南山港科考海試服務航次年均增長224%,2024年達1416航次。今年,該港口科考海試服務發展勢頭更勁,一批批國產深海裝備自此啟程,前往大洋深處淬火、驗證和迭代升級,顯著提升了我國深海科學實驗能力和裝備迭代效率。
繁忙南山港,是中國科技挺進深海的縮影。
走進位于三亞的中科院深海所,我國首艘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模型引人注目。這一凝聚自主智慧的大國重器,承載著中國人“下五洋捉鱉”的夢想,助力科研人員刺破幽暗,潛入萬米深淵。
2020年11月10日,“奮斗者”號搭載三位科研人員入海下潛至10909米,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不僅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2022年,中國科學院“全球深淵深潛探索計劃”啟動實施。截至目前,中國已攜手來自10個國家的共145名科學家通過214潛次到達了馬里亞納海溝、克馬德克海溝、普伊斯哥海溝等全球9條深淵深處。無懼艱險,探秘深淵,海南已成為我國深淵科考的核心樞紐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
“我們旨在拓展人類對深淵極端環境、地質及生命認知的新疆域,建立深淵科學學科體系,為探索、保護和治理深海提供重要科學支撐。”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杜夢然說。
突破重圍鍛造大國深海能源重器。海南管轄的海域水深大、地質條件復雜,油氣資源豐富,這樣的海域是條件最嚴苛的油氣開發試煉場,也為自主研發鍛造探向海底能源寶庫的大國重器提供了天然的實驗條件。
依托自然資源稟賦,瞄準深海能源開發這塊“硬骨頭”,海南以推動關鍵裝備自主制造和產業化為目標,聚焦水下采油樹等關鍵裝備,逐步形成從實驗研發、總裝測試到產業化應用的完整鏈條。
水下采油樹是海洋油氣水下生產系統的核心部分,由超過2000個零部件組成,可以控制開采速度、實時監測和調整生產情況,猶如油氣田井口的“水龍頭”。長期以來,全球僅少數幾家公司掌握這一系統的設計制造技術。
科研團隊迎難而上,持續攻堅。2022年,首套500米級國產水下采油樹在海南鶯歌海海域投入使用;2023年,“深海一號”二期水下采油樹建造和總裝集成測試工廠在海南落成,實現國內首臺深水水下采油樹的本土化生產。“深海一號”二期工程鉆完井項目經理蔣東雷親歷了該裝備自主制造的攻堅過程。如今,他正和研發團隊向水下1500米發起沖鋒。“預計2026年1500米深水水下采油樹整體國產化率達到85%。”他信心滿滿地說。
海南,承擔著以關鍵裝備研發保障我國進軍深海和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從“深海一號”大氣田在海南陵水海域噴涌出第一股清潔氣流,到海南海域成功探獲全球首個超深水超淺層大氣田陵水36-1等大型油氣藏,此間一批世界級原創技術在海南率先實現突破,如“深海一號”能源站的立柱儲油、超深水鉆完井、智能化遠程控制系統等。海洋油氣開發技術的顯著提升,正推動海南成為海洋油氣裝備研發新高地。

游客在海南省三亞市乘坐游艇出海游玩(2025年8月27日攝)趙穎全攝/本刊
陸海統籌 守好“命脈”
“天容海色本澄清。”海南的海,曾是蘇東坡筆下的人間仙境。世代耕海,興漁鹽舟楫之利,海洋之于海南,也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藍色命脈”。近年來,海南穩步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努力守護好這份“生態家底”。
“最嚴”基調劃出制度紅線。海洋保護,制度是最好的“防火墻”。海南嚴格圍繞“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的目標,率先建立健全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
立法禁塑,頒布國內首部地方性禁塑法規和名錄,實施“全域全鏈條”治理。海南生態、交通、商務等27家單位齊抓共管。曾經廣泛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逐漸被可降解的環保制品替代。
整治排污,頒布全國首部排污許可地方性法規,按證管理,清單式執法。海南將全省1985個入海排污口納入監管清單,沿海市縣建成區生活污水收集率達98%,從源頭掐斷“陸地污染入海”通道。
分區管控,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將近岸陸域、灘涂、海域納入統一管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讓每一寸海岸帶都有了“保護身份證”。
陸海統籌謀“一體”之法。海南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已納入重點保護名錄,為海洋生物撐起“安全傘”。為有效治理岸灘和近海海洋垃圾,海南還成為全國第一個全省域推進海上環衛的省份,基本實現海南島岸灘和近海保潔全覆蓋。
“我們在海洋環境保護上構建了‘最嚴’基調,讓制度紅線更顯剛性。”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邸偉杰說。
“一域一策”還陸于海。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潟湖、黎安潟湖水光瀲滟,海草搖曳。從空中俯瞰,兩湖宛如明媚的“雙眸”。這里曾漁排擁擠、岸灘臟亂、水質渾濁……面對近海突出環境問題,海南以“一域一策”的雷霆手段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
在沿岸,劃定禁養區,拆除一批近海建筑,鏟除一批海灘棧道,清退上萬畝養殖池塘。濱海市縣告別了沿海防護林斷帶導致的“陸進海退”,受損海域重煥生機。
在濕地,整頓清理旅游項目,受損區域重新圍堰,恢復水體自然交換,清理外來有害生物。5年間,海南累計新增紅樹林面積近2萬畝,一處處蕪雜之地“退塘還濕”變成“綠肺”。
在海灣,海南島岸線被劃分為58個海灣地理單元,量身定制“一灣一策”,以“掛圖作戰、掐表計時”的緊迫感,清理違規占用灘涂項目,市民游客有了更多親海戲水的好去處。
如今,迂回曲折的1900多公里海岸線,正在實現山與海、陸與洋的美麗變遷。
守護蔚藍“全民覺醒”。精心呵護青山綠水、碧海藍天這個最大本錢,不僅體現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建設美好新海南的工作中,也早已成為民眾的自覺行動。
從一船、一人,發展到500多艘漁船、2000多名漁民參與……試行于海南昌化漁港的“漁船打撈垃圾”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漁港效仿。這種“新漁夫與海”式的新型清潔海洋機制,鼓勵漁民捕魚的同時將海洋垃圾帶回港口。
文昌東郊椰林,漁民符永利的“垃圾打撈日志”已記滿三本。作為“藍色衛士”志愿者,他每年清理垃圾超過兩噸。現在,海南已有5萬余名像符永利這樣的海洋志愿者,活躍在海岸線、漁港和沿海景區。
三亞蜈支洲島向游客推出“珊瑚寶寶”項目,讓公眾自發參與到海洋生態修復中來。市民游客跟隨專業人士學習珊瑚移植的相關知識和方法后,可以潛入大海,與潛水教練共同完成珊瑚移植。
全民參與海洋保護的熱潮,從海上延伸到岸上。在海口濱海九小,“海洋生態小課堂”每周開課,孩子們通過觀察珊瑚標本、繪制紅樹林圖譜,在腦海中種下保護海洋的種子。隨父母參加完一場“凈灘行動”后,小學生吳惜諾說:“保護海洋,我們都應該是主人翁,而不是旁觀者。”
海南“守護蔚藍”的全民行動,既提升了全社會海洋保護意識,又普及了海洋保護知識,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營造了良好氛圍。
碧海煥新鋪展共生畫卷。由陸向海,海南前些年留下的海洋生態傷痕正在愈合。
海口部分長期黑臭的城鎮內河湖經過治理,迎來了久違的清澈;三亞蜈支洲島近海水域投放人工生態礁后,“水下荒漠”長出了“珊瑚花園”;綿延的海岸線上,郁郁蔥蔥的紅樹林如同一封“綠色情書”,講述著海南以海定陸、生態修復的故事。
2024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省近岸海域水質持續為優,海水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為99.9%,重點珊瑚礁、海草床生態系統均處于健康狀態,多項指標達到保護治理以來的最好水平。此外,海南島近岸海域紅樹林平均碳儲量每公頃273.6噸,為全國最高。
嚴格的保護下,許多近海珍稀物種重返故土。東寨港、清瀾港等重點海域,監測到中華白海豚、綠海龜等出現頻次逐漸增多;儋州灣濕地,記錄到勺嘴鷸、黑臉琵鷺、黃嘴白鷺等水鳥共計近60種;萬寧大洲島上,一株株龍血樹“復活”,一只只金絲燕筑起了“新家”。海南,向世界展現了一幅系統防治修復守護“藍色家底”的動人畫面。
這片孕育了千年航海文明的熱土,正以產業興海、科技強海、生態護海的實踐,在海洋強國建設的征程中,寫下鮮明的時代注腳。(記者:陳良杰 王存福 陳凱姿 陳子薇)

(《瞭望》2025年第3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