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價值觀丨25年期綠色信托的“敢為”與“可為”?華能信托錨定產業價值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3 12:50:15
來源:新華網

金融價值觀丨25年期綠色信托的“敢為”與“可為”?華能信托錨定產業價值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閆惠卓)9月,我國宣布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

  在信托行業堅持回歸本源、切實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當下,華能貴誠信托(以下簡稱 “華能信托”)緊跟政策導向,精心打磨,向市場推出“天合綠電產業投資1號”“睿夏綠電5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

  該計劃以行業首單面向個人投資者的25年期主動管理型綠色股權投資信托身份,為綠色能源領域引入長期資本提供了全新范式。這一項目收購的分布式光伏電站,規模超450兆瓦,資產覆蓋山東、河南、江蘇、湖北、廣西五個省份的1.6萬戶農戶,總投資超15億元。每年可實現36.48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還獲得中誠信綠色金融最高等級G-1認證。在深入踐行國家戰略、擺脫傳統業務依賴的同時,也彰顯了央企信托的責任與擔當。

  華能信托黨委書記、董事長孫磊表示:“長期以來,華能信托始終秉持著高度的使命感。即便項目歷經波折,只要其方向契合國家戰略、能夠切實服務實體經濟,我們便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持續發揮金融向善的血脈之力。”

  敢為:從“真實投資”到“多維價值”踐行信托本源

  據華能信托25年期綠色信托項目負責人介紹,不同于傳統信托依賴企業回購的模式,此次項目采用“真實股權投資”設計。收益完全依托光伏電站的實際現金流,從根本上擺脫了“通道化”業務依賴,真正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信托本源。

  為確保資產質量,項目構建了“產業智能+專業中介+項目組+風控”四位一體的評估體系——引入中誠信開展綠色金融評估,項目組深入一線核查電站運營數據,風控團隊全程嵌入式參與,從資產篩選到投后管理形成閉環。

  同時,借助華能新能源的遠程監控平臺與AI預警技術,實時追蹤1.6萬戶電站的發電量、電費結算等數據。每月完成“發電量-電網結算單-現金流”三流合一核驗,讓每一分信托資金都對應可追溯的綠色資產。

  據了解,該項目展現出“綠色+普惠+數字”的多維疊加效應。在綠色發展領域,項目每年實現36.48萬噸的碳減排量,有效助力“雙碳”目標落地。在鄉村振興層面,電站為農戶帶來年均1800元-2000元的增收,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0%。不少農戶通過專屬App實時查看收益,切實感受到綠色產業帶來的實惠。在數字化管理層面,AI技術可自動識別逆變器故障、光伏板遮擋等問題并觸發預警。結合華能集團1000萬千瓦的戶用新能源裝機數據庫進行橫向對比,精準定位運營優化空間,讓分散的小微電站實現“集約化”管理。

  可為:從“被動防御”到“主動管控”構建特色體系

  25年期的超長期限,對項目風險管控提出了極高要求。一直以來,華能信托始終高度重視項目的風險控制。孫磊指出,風險防控不是“事后補救”,而是“平行作業、嵌入式管理”,讓風控團隊和業務團隊同步扎根一線,一起摸清情況、識別風險,才能讓決策更精準。

  在此次實踐中,華能信托憑借華能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厚底蘊,精心構建了“事前篩選-事中管控-事后緩釋”的全流程風險控制體系,為項目的平穩運行鋪就了堅實的“安全墊”。

  該項目負責人表示,在事前資產篩選環節,團隊充分借力集團1.12億千瓦新能源裝機量的運營經驗。優先選擇2024年“531政策”前的存量光伏電站——這類項目享受穩定補貼,電價波動影響小,收益確定性更強。同時,聚焦江浙滬周邊及沿海用電大省,確保電站長期收益穩定。

  事中管控階段,項目創新引入“資金+資產”雙監管模式:華夏銀行作為綠色金融的踐行者,承擔信托計劃代銷行、托管行和監管行角色,對信托資金進行全程監管。

  這些電站由天合富家提供運維服務,運用其領先的數智化平臺和服務商網絡提供智能化動態監控和實時運維服務響應。同時由華能新能源的繁星智慧云平臺實時采集每座電站的發電數據,華能新能源的繁星智慧云平臺實時采集每座電站的發電數據,與天合富家提供的運營數據交叉驗證,一旦出現發電量異常,系統會自動推送預警信息,項目組可在24小時內協調運維方整改。每月末,團隊還會對資金流水、電費結算單與發電數據進行“三流比對”,確保資產收益真實可追溯。

  為應對長期運營風險,項目在事后緩釋層面做足了準備:1.6萬戶電站分散在五省份,單一區域天氣、政策變化對整體資產包的影響被大幅稀釋。預留部分款項作為質保金,以及時應對運營風險。每年聘請外部審計機構出具專項報告,并向投資者開放管理系統端口,實現“風險共控、收益共享”。

  善為:從“資源競爭”到“能力比拼”鑄就轉型答卷

  華能信托此次25年期綠色信托項目的落地,并非偶然,而是其多年來堅持戰略轉型的必然結果。

  在孫磊看來,轉型期的信托行業,靠“資源”變現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拼的是“能力”——專業能力、產業認知能力、風險把控能力,這些才是立足的根本。

  “信托業的轉型,源于中國經濟轉型的宏觀背景。”華能信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芳指出,信托業務的根本在于滿足委托人的需求。信托公司應堅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資產管理業務本質,確保投資者享有收益并承擔相應風險。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其角色是收取管理費,而非充當信用中介,獲取信用利差或承擔剛性兌付責任。

  據介紹,2018年,華能信托就開始將資源向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產業金融傾斜。而在“十四五”期間,其綠色信托累計規模超950億元,服務新能源、半導體等高端產業賽道內的40余家民營企業。逐步實現從“拼資源”到“拼能力”的轉變。

  在產業認知能力建設上,該公司組建十余名理工科背景的產業博士團隊,圍繞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等十大賽道繪制產業地圖,深入產業鏈上下游挖掘投資機會。此次光伏項目從2017年就開始跟蹤,團隊見證了企業從技術研發、電站建設到并網發電的全流程。對產業周期、政策趨勢的精準把握,成為項目敢于設計25年期的核心底氣。

  在產融協同層面,華能信托25年期綠色信托項目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充分發揮了集團優勢。華能新能源提供技術支持,將項目數據接入集團智慧運維平臺;長城證券等集團內機構協助搭建退出渠道,未來可通過公募REITs、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實現資金良性循環。這種“金融+產業”的協同模式,不僅降低了項目運營成本,更讓信托資金深度融入實體經濟,為綠色產業發展注入長期動能。

  “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是信托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劉芳表示,在國家整體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整個信托行業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堅定信心,按照信托本源三要素維度,堅定地走高質量發展新路。

  展望未來,華能信托將持續以現有長期限信托項目為基礎。一方面深化重點領域投研能力,探索多場景下的信托產品創新,豐富業務服務維度。另一方面,將25年期項目驗證成熟的風控經驗,復制應用到養老金融、家庭信托服務,切實傳遞民生關懷。

  從25年期綠色信托的“敢為”,到全流程風控體系的“可為”,華能信托的實踐為信托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路徑。既要堅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也要扛起“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國家戰略”的使命,既要靠專業能力抵御市場風險,也要靠長期主義創造社會價值。在“雙碳”目標與金融轉型的大背景下,2025年是華能信托的重要節點,更是其以專業鑄信任、以責任護未來的新起點。

【糾錯】 【責任編輯: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