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豐:小水電站的“云端”新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09:41:2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江西南豐:小水電站的“云端”新生

字體:

  初秋的盱江,碧波蕩漾。兩岸綠意蔥蘢,盤山公路蜿蜒向前。在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車么嶺水電站,寬敞廠房里,水輪機規律嗡鳴,顯示屏上數據跳躍,周圍卻不見人影。

  “以前要三個人輪流守著。現在好了,打開手機App,啥都清清楚楚。”電站業主王慶全笑著演示。指尖輕點,水位、流量、發電量一目了然。這座曾因設備老、成本高而陷入困境的小電站,如今煥然一新,成了會“思考”的智慧電站。

  變化,得益于南豐縣探索的小水電“托管”模式,讓老電站迎來新生。

  南豐縣水系發達,河網密織。上世紀六十年代,盱江邊建起第一座小水電站。幾十年間,24座小水電站如珍珠散落,總裝機容量近2萬千瓦,年均發電5300萬千瓦時,曾是點亮鄉村的“頂梁柱”。

  但歲月流逝,問題漸顯:設備老了,技術舊了,汛期常讓人措手不及;各自為戰,效益不穩;有的電站為多發電,過度取水,影響生態。

  “過去每座電站都是‘孤軍奮戰’,效益低,風險高。”縣水利局小水電站管理負責人余碌括坦言。

  2022年,南豐縣開始探索整縣小水電托管。他們與專業公司合作,對分散電站統一升級,搭建集控平臺,實行統一運維。

  太和鎮寨俚水電站業主潘松華還記得當時的猶豫:“投20多萬元搞智能化,劃算嗎?”

  水利部門給他算了筆賬:改造后,機組能自動調節,既保生態流量,又提升發電效率,年收益有望翻番。潘松華心動了,決定“搏一把”。

  結果令人驚喜。電站年發電量從70萬千瓦時猛增到120萬千瓦時,年收益從22萬元躍至39萬元,人工成本還減半。如今,潘松華常年在浙江打工,卻能隨時用手機查看電站運行情況。

  “這筆投資,值!”他笑容里滿是欣慰。

  截至目前,南豐已投入近500萬元,完成22座電站智能化升級。廠區裝上“天眼”,數據實時上傳“云端”。機組異常自動報警停機,真正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

  走進南豐縣小水電集控中心,巨大電子屏上,22座電站運行情況盡收眼底。水位、流量、負荷、生態流量等數據實時更新。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就能遠程啟停機組、調控水位,實現跨流域科學調水。

  “過去每站至少要三人值守,汛期更是提心吊膽。”紫霄鎮羅坊水電站業主向文元深有感觸。現在,他定期巡查即可,主要靠集控中心遠程調度。

  更讓他安心的是智能預警功能。有一次,水輪機密封件突然漏水,觸發系統自動報警,不到1小時運維人員就趕到現場,不到半天便恢復發電。“要是放在以前,等外地廠家來修,少說三四天。損失的發電量,抵得上小半年人工費。”

  這場變革的背后,是“集約化+物業化”的雙輪驅動。南豐不僅建起智慧中樞,還引入第三方專業團隊,負責設備維護、防汛應急、生態流量監測等。

  數據最有說服力。集控中心投用以來,全縣小水電運營成本平均下降了30%,綜合效益提升15%,生態達標率顯著提高。“小水電破壞生態”的舊印象,逐步改善。

  “集控中心是‘智慧大腦’,物業化管理是‘貼心護衛’。”余碌括形象地比喻,“兩者結合,讓分散的小水電串聯成網,走出了一條安全、綠色、高效的新路。”(記者董道勇)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