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曬出“成績單”,揭示更多“何以中國”的答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9 00:32:17
來源:新華社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曬出“成績單”,揭示更多“何以中國”的答案

字體: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9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京發布近五年來取得的重要成果,總計12項,涵蓋田野發掘和研究闡釋兩大方面。

  每一項成果,都像一把鑰匙,解鎖著我們對于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認知,讓沉睡地下的古老歷史,發出時代的新聲。跟隨考古學家的探尋,“何以中國”的答案愈發清晰。

  【為探尋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心性遺址提供了重要支撐】

  發布成果書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供圖)

  《大山前第Ⅰ、Ⅱ地點發掘報告》揭示了大山前遺址在半支箭河中游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的中心地位,廓清了赤峰地區由夏家店下層文化至夏家店上層文化,乃至戰國時期遺存在文化發展上的連續性,深化了對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群的分期及其年代的認識,證實該區域青銅時代主營粟作的經濟形態。

  【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提供實證】

  《泉州城遺址考古發掘報告: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遺址2019—2021年》公布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遺址2019—2021年考古調查發掘成果,修正了該遺址宋元時期水池遺跡的南岸線位置,提出泉州市舶司遺址的四至范圍大致為西南依竹街、東北到馬坂巷西側道路和馬坂巷之間、東南至水門巷、西北靠三堡溝的認識。

  本成果為唐宋泉州城空間格局研究提供了科學考古的支撐,深化了唐宋泉州城的布局形制研究,為向國內外展示、介紹世界遺產“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提供了具有科學性、實證性的考古研究成果。

  【填補商代中期工匠家族墓地的空白】

  河南安陽洹北商城手工業作坊區墓葬出土陶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供圖)

  《河南安陽洹北商城手工業作坊區墓葬2015—2020年的發掘》報告,詳細披露103座墓葬的發掘收獲,揭示部分墓主生前從事青銅鑄造,且該區域是生產、生活與埋葬一體的作坊區。墓地的規劃性、俯身葬等獨特葬俗及人骨反映的生存狀況,為研究中商時期墓葬制度、洹北商城性質提供了關鍵資料,豐富了對商代手工業者群體及社會生活的認知,填補了商代中期工匠家族墓地的空白。

  【青藏高原發現的結構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級墓葬】

  《青海都蘭縣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報告顯示,2018血渭一號墓,是青藏高原發現的結構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級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研究的重要發現。

  血渭一號墓出土的鑲綠松石金象飾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供圖)

  本項發掘和研究對于探索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以及唐王朝與少數民族關系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并為解讀唐與吐蕃、吐谷渾的關系提供了詳實可靠的證據。

  【首次在以東向為尊的遼上京都城內發現高等級南向建筑】

   《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南部建筑遺址》報告,詳細介紹了2022年該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本次考古發掘是首次在東向為尊的遼上京都城內發現高等級南向建筑,有助于推進遼代都城制度的考古學研究。該成果通過精細化發掘和關鍵性解剖,以最小的發掘面積呈現出大型建筑基址的長時段復雜堆積過程,為古今重疊型城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積累了成功經驗。

  【為深入研究瑪雅文明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科潘遺址位于洪都拉斯西部,是瑪雅文明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8N-11號貴族居址位于科潘遺址核心區東北部,是一處重要的高等級貴族院落。

  出土的雕刻建筑構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供圖)

  《洪都拉斯科潘遺址8N-11號貴族居址西側北部建筑69N第Ⅰ層建筑》報告顯示,8N-11西側北部建筑的考古發掘,不僅揭示了復雜的建筑結構,而且出土了精美的石質雕刻。其中,建筑外墻上的死亡玉米神、酷似“中國龍”的羽蛇神等石質雕刻栩栩如生,為深入研究瑪雅文明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這次赴外考古,也成為中國考古“走出去”的生動實踐。

  【以最新考古成果系統展現文明中國】

  發布成果書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供圖)

  《文明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這部著作,以最新考古資料呈現了學界關于人類起源、文化演進、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等重大學術問題的最新思考,有助于深入了解遠古東方人類的獨立演進、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發展,五千多年多元一體的文明脈絡,彰顯了考古學的時代價值。

  【中國考古學界首本全面、系統闡釋史學本體理論的論著】

  《求真抑或建構——走出實證主義歷史學與考古學》這部著作,是中國考古學界第一本全面、系統地闡釋史學本體理論的論著,書中的諸多觀點對于我們重新認識歷史學、考古學的本質特性,促使史學研究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打破觀念禁錮,跳出傳統史學思維定式,推動傳統歷史學與考古學的范式創新將有所裨益。

  【為解讀歐亞草原不同人群間互動、遷徙軌跡提供新視角】

  《草原之鍑:禮儀神器與歐亞草原社會世俗生活》這部著作,聚焦于歐亞草原地區特有的大型金屬容器——鍑。鍑不僅是炊器,更在草原社會的結盟、祭祀等活動中意義非凡,是還原歐亞草原社會冶金、日常生活、禮儀及民族遷徙等歷史的關鍵物證。

  本書打破地域局限,以跨區域視角探究鍑在歐亞草原的起源、流傳與演變,以多學科手段分析鍑承載的歷史信息,完善了對古代游牧文化傳播路徑的認知,為解讀歐亞草原不同人群間的互動、遷徙軌跡提供了新視角。

  【我國第一部將3D掃描技術用于古代銅鏡研究的學術成果】

  臨淄漢代銅鏡(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供圖)

  《鑒出齊都——山東臨淄漢代銅鏡與鏡范的考古學研究》這部著作,是我國第一部將3D掃描技術用于古代銅鏡研究的學術成果,也是第一部將銅鏡和鏡范進行對照研究的學術專著。它的出版,對于漢代銅鏡及東亞古代銅鏡的研究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構建古代手工業考古方法體系提供了重要案例。

  【推動構建中國石窟寺考古的理論方法體系】

  《空間與功能——中國中古國家大寺及其對東亞地區的影響》這部著作,以公元5-8世紀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各地經過考古調查與發掘的古代佛寺為研究對象,是以中國考古學的視野,向西方學術界全面介紹東亞地區佛教寺院考古發現與研究的第一本專業性著作,填補了國內外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對于構建中國石窟寺考古的理論方法體系具有重要價值。

  【展示南西伯利亞與中國北方地區的交流圖景】

  “月形器”是南西伯利亞及周邊地區青銅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中一種常見且較為特殊的遺物,其表現的是單鳥或雙鳥造型,系懸掛在神服上的宗教法器。

  《論南西伯利亞及周邊地區青銅時代早期的“月形器”》研究成果,說明南西伯利亞與中國北方地區古代文化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時成果有助于理解冶金業、畜牧業的早期傳播。

  記者:王子銘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