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草藥叫干巖矸,具有鎮痛消炎的功效;那邊的植物就是‘神農四寶’之一的‘七葉一枝花’。”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重慶東印山林草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基地,年過六旬的張思礪一邊除草,一邊介紹這些草藥的來頭,眼中滿是欣慰和自豪。
10年前,這片基地所在處還是一片荒山,而現在,600多種藥材在這里扎根生長。張思礪本是一名中醫愛好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宇。劉正宇從事藥用動植物資源分類研究工作數十年,張思礪從劉正宇的口中得知,受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多種野生中藥材的分布面積和種群數量都在逐年減少。
痛心之余,張思礪產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建立一處中草藥資源庫基地,將這些珍稀中草藥保護起來?他的想法很快獲得了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的支持。“在劉正宇的建議下,我們選擇了東印山作為基地,那里非常適合中藥材仿野生種植。”張思礪說。
2015年起,張思礪跟隨劉正宇團隊,50余次深入人跡罕至的大山進行科考。此外,他號召起社會志愿者,助力中草藥資源庫基地成形。
10年間,張思礪和劉正宇團隊采集各類植物標本上千份,將數百種珍稀中藥材資源移植到東印山。在劉正宇的指導下,張思礪在東印山進行中草藥仿野生種植。
望著蓬勃生長的中草藥,張思礪又有了新目標——對這些中草藥實施人工繁育和野外回歸。“2024年,我們在重慶市南川區合溪鎮完成了干巖矸野外回歸實驗,實現了從人工搶救擴繁到野外回歸的‘閉環’。此外,基地里10余種中草藥的擴繁工作也初顯成效。”張思礪說。
此外,基地也成為了鮮活的“生態課堂”,吸引不少研學團隊前來參觀、學習。
墊江縣林業局林木種苗管理站站長唐龍波表示,重慶東印山林草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是對珍稀藥用植物資源進行就地與遷地保護、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舉措。接下來,墊江將繼續依托該平臺,提升物種拯救和保護水平,推動資源的價值轉化,引導其向中醫藥產業、林下經濟等領域延伸,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記者趙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