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絲路藥茶的味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6 10:30:5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絲路藥茶的味道

字體:

  “望、聞、問、切”是41歲的買提卡斯木·芒里克了解客人身體狀況,為其配制藥茶的主要方式。這項技藝傳至買提卡斯木手中,已是第三代。祖孫接續制茶,聞名鄉里。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城有幾十家藥茶店,買提卡斯木經營的門店人氣最旺。

  在位于新疆策勒縣城的藥茶店內,買提卡斯木·芒里克在為一名小朋友把脈,準備配制藥茶(9月4日攝)。本組圖均由王菲攝

  策勒南依昆侖山,北臨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古絲路南道重鎮。這里氣候炎熱干燥,人們一日三餐離不開茶水。和田藥茶不放茶葉,以藥食同源的丁香、玫瑰花、藿香、小豆蔻、肉桂等多種原料碾碎后泡制,是當地廣受歡迎的飲品。

  “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為了讓這項歷史悠久的技藝延續活力,2021年策勒縣申報“和田藥茶制作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家學底蘊深厚、受過現代醫學教育的買提卡斯木被授予傳承人稱號。

  在位于新疆策勒縣城即將開業的藥茶廠內,買提卡斯木·芒里克(左)和外甥一起查看設備(9月6日攝)。

  “和田藥茶不能有效針對某種疾病,主要起保健養生作用。”自15歲起,買提卡斯木就在家中幫父親打下手,對藥茶的特性了然于胸。后來,他經過醫學專科學校的學習,掌握了把脈等傳統醫術,開始獨自問診配茶。

  沙漠小縣的生活節奏并不匆忙。人們送完孩子上學、忙完農活等事情后,接近中午,才有空來找買提卡斯木買茶。

  一張桌子橫在屋內,兩旁都是藥材柜,后屋用作庫房。買提卡斯木安靜地坐在桌前,把脈時習慣在客人腕下放一張小圓墊。當他聚精會神確認信息,列出清單后,姐姐在一旁心領神會,默契地遞來成包的藥茶。有時,買提卡斯木也會拿起戥子,抓取藥材,拿到后屋碾碎,包裝好后交給客人。

  陽光灑進店內,安靜溫馨,彌漫著不同藥材的氣味。客人們排成隊,擠滿店鋪。

  在位于新疆策勒縣城的藥茶店內,買提卡斯木·芒里克(中)在接待客人(9月4日攝)。

  “我爸年輕的時候就在他家買茶。”26歲的阿卜力克木·麥麥提明紅光滿面,即將迎來新婚,“買茶調理身體,也是告訴買提卡斯木這個喜訊。”不少前來買茶的客人,早已視買提卡斯木為好友。這種延續了幾代人的情感,似續了一碗又一碗的藥茶,香味愈發醇厚。

  因為人和善,藥茶效果好、價格實惠,買提卡斯木的名聲傳到了數百公里外的其他城市,甚至還有人多次以高薪相邀,請他去外地制茶。“我放不下這里的老鄉。”當年畢業時,買提卡斯木拒絕了和田市醫院的就業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傳承家業。

  一壺沏開三代事,變遷盡在盞茶間。

  買提卡斯木回憶,爺爺和父親曾用布袋裝著80種藥茶,在煙塵四起的鄉村巴扎上叫賣。而今用來制茶的原材料已超過150種,大部分產自國內其他地區或進口自南亞等地。

  買提卡斯木使用的制茶材料不少也產自策勒縣本地。近年來,策勒縣利用光熱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的自然環境,推廣種植管花肉蓯蓉、板藍根、甘草、黃芪等,形成助民增收的特色中草藥種植產業。

  作為和田藥茶制作技藝傳承人,買提卡斯木如今有更多機會到外地參展交流,這是父輩們不曾經歷過的。在安徽、四川等地,他向外界介紹家鄉的茶滋味,受到熱烈歡迎,還有不少國外人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各地豐富的物產和現代化的茶產品,也極大開闊了買提卡斯木的眼界。

  在位于新疆策勒縣城的集中,買提卡斯木·芒里克(左三)和家人一起吃飯喝茶(9月5日攝)。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和田藥茶的養生保健功能在飲品市場上的競爭力受到重視。在當地政府鼓勵引導下,買提卡斯木完成了突破。他新裝修了500多平方米的店鋪和廠房,即將投運。

  送別最后一位客人,已是深夜。買提卡斯木回到家中,兒女已經熟睡,妻子給他沏上一碗茶,緩解一天的疲乏。“大女兒成績不錯,想去外地上大學;外甥學醫回來,最有可能繼承這門手藝。”

  茶碗中的新疆味道,就這樣代代相傳。(胡虎虎 王菲)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