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沙漠何曾荒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6 10:31:1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沙漠何曾荒涼

字體:

  在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風還沒停。

  黃沙漫無邊際,覆蓋了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一刻也不停息的細沙,讓這片面積33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海,成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

  詩人郭小川寫道:“誰到過萬里沙漠,誰知道路遠;誰走過茫茫戈壁,誰見樹心甜;千里戈壁一棵樹,就是世外桃源。”

  就在這“死亡之海”,既有沙多路遠的艱辛,更有“世外桃源”。

  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輪臺縣出發,向南前行,沙丘愈發高大。一條522公里長的公路,由北向南貫通整個沙漠,公路兩側由寬達幾十米、長430多公里的林帶守護。

  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的塔里木河南岸防沙治沙區拍攝的羅布麻種植區(左)和固沙草方格(右)(9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朔攝

  林帶中的紅柳、梭梭、沙拐棗等灌木相互為伴,挺立在天地同色的昏黃中,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增添難得的綠色。

  林木四季常青,映入來往者的眼眸,最為顯眼。此間有人,腳踏實地,繪就奮進的色彩,亦是沙海中的青常在。

  黃茂桃守護的4號水源井,位于塔里木沙漠公路旁。這位58歲的婦女,每天定時定量給林帶供水。像這樣的水源井,公路沿線還有100多個。陪伴這些水源井值守員的,除了偶爾呼嘯而過的車輛,就只有風沙了。

  “外人總覺得我們很孤獨,但事實上,我們沒有時間來想這些。”黃茂桃爽朗地笑著。開關閥門、檢修滴灌帶、清掃光伏電板,是她的主要職責。而搶修供水管道是最難的,尤其是初春,氣溫低容易結冰,加上翻越沙山消耗體力,有時候一干就是一整天。

  9月20日,新疆尉犁縣巴州尉犁縣境內的塔里木河南岸防沙治沙區工作人員在巡視。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茂盛”“桃子”,黃茂桃說起自己的名字,總是帶著無限的希望,與沙漠并不沾邊。這份工作的引薦人,是在1號井工作了17年的姐姐。像姐妹倆一樣的工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既增加了各自家庭收入,也為保護沙漠公路貢獻力量。

  “兩年時間,早就習慣了!”又到放水時間,黃茂桃穿戴好防曬裝備,健步踏入沙漠。流沙很快蓋住了她的腳印。順著她遠行的方向望去,就是塔中。顧名思義,塔中,即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中心。

  塔中沙漠植物園的工程師常青,在被無盡沙丘包圍的植物園工作了20多年,而今已是返聘之年。

  在常青看來,這座面積300畝的植物園,是獨特的科學試驗田、治沙技術實驗室。她和同事們扎根于此,探索適宜與干旱鹽堿地“和諧相處”的植物,為沙漠公路防護林帶的可持續生長提供了技術支撐。

  5月22日,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的塔里木河南岸羅布麻防沙治沙區,大型機械在平整沙丘。新華社發(汪志鵬攝)

  “截至目前,我們從500多種植物里面,篩選了約230種,適宜在類似環境里生長,并開展了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常青說,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經過20多年如一日的嚴謹試驗、采集數據、科學分析而得。

  沙漠里的人渴望綠色,防治沙漠化是世界性課題。近年來,常青和她的團隊篩選培育的荒漠植物和總結的治沙技術體系,還走出國門,服務世界其他干旱地區。前年,這里還迎來了撒哈拉沙漠周邊國家的研究人員,飽受沙害的人們期待從這里汲取中國智慧。

  9月20日,新疆尉犁縣國有林管理局護林員艾力·尼亞孜(左二)和工作人員一起查看羅布麻長勢。新華社記者陳朔攝

  與33萬多平方公里的枯黃相比,植物園的300畝綠色顯得微不足道。沙塵天是絕對的主角,一年長達200多天,有時大型沙塵暴來襲,能見度僅有兩三米。

  “刮吧,就像老朋友見面一樣。”常青平靜地說,“沙漠是我們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想要與之和諧相處,科學精神尤為珍貴,防沙治沙也不能蠻干。”她相信這些荒漠植物,有助于形成生態效益更好的園林形式,可以在更多城市推廣使用。

  與沙漠植物園相鄰,就是塔里木油田塔中作業區,這里是我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每到夜晚,作業區燈火通明,“世界一流沙漠油氣田”的標語映入夜空,催人向前。同處極端惡劣環境,常青習慣一身油田工作服,將自己也視為石油工人的一員,“我們都有一種韌勁,相互支持,腳踏實地勇闖禁區”。

  在沙漠公路中段,巨幅的標語——“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架設在幾十米高的沙山上,偶爾有游客拍照。黃茂桃、常青等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工作生活的人,分明用行動昭示,“沙漠何曾荒涼”。

  常青滿足地說:“我不像別人成績那么多,一生就做了兩件事,沙漠公路綠化工程和沙漠植物園建設。”這位名字飽含綠意,卻一直與沙漠打交道的工程師,最喜歡“超級耐旱且四季皆綠”的沙冬青。

  一陣風沙又起,植物園里的林木不屈地伸向天空。這星星點點的綠色,更像是風骨錚錚的守望者,詮釋著何為生生不息。(胡虎虎)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