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潮涌霍爾果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6 10:41:5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潮涌霍爾果斯

字體:

  從烏魯木齊向西行駛650多公里,穿越天山北麓的戈壁與綠洲,抵達這座邊境小城時,已是傍晚。夕陽將國門染成金色,遠處哈薩克斯坦的群山輪廓分明,如同一幅油畫。

  這里是霍爾果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小城,也是中國向西開放最前沿的重要口岸。人們和各種貨物以此為窗口,涌向中亞腹地乃至更遠的歐洲市場。

  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門口,人流、車流、物流與各種語言交匯碰撞,讓我在這座內陸城市,聽見了時代大潮的激蕩。

  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內,來自哈薩克斯坦的游客穿過連接通道進入中國境內購物(2024年4月19日)。新華社記者陳朔攝

  跨越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中哈兩國開放交流的生動縮影。

  站在中心內的連接通道上,腳下的一條線,紅色的一邊是中國,藍色的那邊就是哈薩克斯坦。兩國公民可免簽出入,游客、商人、車輛自由通行。這條短短的通道,每日見證上萬次跨越。

  像所有到訪者一樣,我跨過線,躍向空中,拍下一張照片。這條線看似尋常,卻將兩個國家連在了一起。

  合作中心里最熱鬧的是免稅城和購物中心。哈方一側熱銷巧克力、糖果和煙酒,中方一側陳列玩具、服飾、鞋帽和手工藝品。中國商戶用俄語和哈薩克語招攬顧客,“這副加厚手套只賣20元,防水又保暖,哈薩克斯坦冬天天氣冷,他們很喜歡。”一位老板介紹。

  中方展廳停放著一排國產新能源汽車。一位哈薩克斯坦游客坐進車內,一邊體驗著中控屏幕上的各種功能,一邊詢問車輛的配置。

  在不遠處的公路口岸,數百輛國產新能源車正排著隊等待接受查驗,駛向中亞和歐洲。我在這里,認識了“擺渡人”這個新的職業群體。

  他們駕駛中國生產的新車,從霍爾果斯出境,將車停到哈薩克斯坦境內指定位置,完成交付驗收后,再乘跨國客運大巴返回國內。相較于傳統籠車運輸,通過“擺渡人”交付更靈活、更有效率、更低成本,提升了中國汽車的競爭力。他們每日往返兩國,應對日益增長的中亞市場需求。

  凌晨3點,這個7×24小時開放的口岸依舊燈火通明。“擺渡人”高云正在車上休息,等待查驗放行。她給我展示了護照上密密麻麻的出入境查驗章。從2023年開始從事“擺渡人”職業到現在,她已經用了4本護照。

  得益于中哈免簽政策,“自駕出口”通關模式成為可能。2024年,“擺渡人”為當地帶來大量就業,從業者總收入超9000萬元。

  “我這一腳油門,我們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就出國了,這是在為國家的貿易發展出一份力。”高云說。

  這是12月25日拍攝的在霍爾果斯鐵路口岸準軌場。新華社發(王文杰攝)

  時間

  時間,在霍爾果斯具有特殊的意義。

  口岸7×24小時通關,日夜不眠不休。大量的出入境人員和商品,讓每分每秒都彌足珍貴。在采訪海關、邊檢和口岸局的幾天里,我聽到最多的,是對時間的精準掌控。

  “我們是用秒表丈量改革的人。”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口岸管理局副局長張磊說。工作人員會手持秒表記錄旅客通關時長,一旦超出預期,立即排查原因。指揮大廳實時監測每輛車通行時間,以量化效率,及時發現并疏通堵點。

  “我們口岸涉及單位多,每周召開聯席會議,共商解決方案。”張磊表示。

  車輛通關也大幅提速。以往出境需辦理多重手續,如今只需幾分鐘就可以完成通關。去年10月,霍爾果斯海關在公路口岸正式運行“自駕出口商品車快速通關模式”。“企業在單一窗口申報時就可以在線生成包含車輛各類信息的二維碼,通關時即可享受‘一掃即過’。”霍爾果斯海關副關長陳鵬德介紹。

  時間改變的不只是通關速度,還有霍爾果斯這座城市。

  2012年4月,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正式成立。2014年9月26日,霍爾果斯建市。這座擁有百年通商歷史的口岸,煥發新生。

  我在霍爾果斯國門景區附近遇到一位販賣紀念品的老人,她是土生土長的霍爾果斯人。她回憶:“以前的霍爾果斯只是戈壁灘上的幾間小屋,遠不如現在繁華。”小時候曾在附近的農場放牧的她,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像竹子一樣拔節生長。她指向遠方的寫字樓,“你看那邊,曾經是茫茫戈壁灘。現在已經變成大城市,從沒想到它能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

  凌晨,市中心的友誼路熱鬧依舊,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的游客在路邊大排檔品嘗著新疆特色美食,酒吧、夜店閃爍著各種顏色的燈光。

  采訪后回到酒店,窗外隱約傳來鐵路口岸的一聲汽笛。那聲音劃破這座不眠不休的城市,我忽然明白,霍爾果斯沒有“夜晚”——它只是把白天折了個面,在時間里繼續向前跑。

  霍爾果斯鐵路口岸準軌場。霍爾果斯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小城,也是中國向西開放最前沿的重要口岸。陳朔攝

  弄潮兒

  “霍爾果斯的‘風’大著呢,你只要站對了位置,即使再笨,也能飛起來。”說這話的是來自青島的張天。

  去年春天,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霍爾果斯市政務服務中心。她坐在窗口前辦理稅務手續,手里攥著一張剛打印出來的營業執照,眼神有點茫然。

  今年在霍爾果斯的一家汽車產業園采訪時,我與張天再次偶遇。她辦公桌上的電腦里,是密密麻麻的經她公司貿易出口的各類車輛信息。“我的公司現在有3個人,一個月能賣幾百臺車,主要出口到中亞五國。”她指著屏幕,“這一批新能源車,都是這幾天計劃發走的”。

  我驚訝于她的公司一年來的迅速成長。她告訴我,口岸信息密集、客戶資源豐富,產業鏈服務齊全,為企業成長提供了沃土。

  產業園負責人許恒歡剛接待完俄羅斯客戶,帶我參觀了他的園區和在園區里孵化的十幾家企業。許恒歡是江蘇連云港人,2022年他帶著全家從連霍高速的最東端搬到了最西端,并和朋友一起創辦了這家汽車產業園。

  “我不是來賺錢的,我是來趕潮的。”許恒歡說,“霍爾果斯是風口,也是窗口。你在這里,能第一時間知道中亞國家缺什么、要什么、政策怎么變”。

  許恒歡介紹:“今年一季度園區貿易額已經突破了15億元。我們還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地設立了海外服務站,做好售后保障工作。”

  他們只是霍爾果斯眾多創業者的縮影。據霍爾果斯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霍爾果斯片區(不含兵團四師區塊)已有經營主體6612戶,其中企業4119戶,個體工商戶2493戶。

  產業園外,霍爾果斯城市的道路上車來車往。有人懷揣夢想而來,有人在口岸將來自中國的一件件貨物、車輛運走;有人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有人已經把家安在了這里。

  他們就像潮水里的浪花,在霍爾果斯發展的大潮中,從未停歇。它不只是這里的人流、車流、物流,更是那些普通人心里,被點燃的希望與勇氣。

  它說:去吧,去潮水里,在新疆,在霍爾果斯,成為下一個弄潮兒。(陳朔)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